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

2004-05-21 00:00



      1987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制定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和智力援藏的实施办法。会议认为西藏和内地相比,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其最大的原因是缺乏人才。怎样使西藏人民聪明起来和经济发达起来,必须首先从教育入手。因此,会议决定援助西藏教育项目8个,共计6000万元,通过了《关于内地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实施计划》。同年11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西藏教育工作的方针是“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会议还提出要打破西藏教育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认真学习其他民族办学经验和文化科学技术,把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历史传统与学习先进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办学路子。为加速西藏智力开发,促进西藏经济振兴,并为下世纪初的经济繁荣做好人才准备。会议研究制定了全区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

    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为西藏教育发展确立的指导方针和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符合西藏实际的。因而1993年全区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1994年全区第五次教育工作会议都重申了“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针。1993年3月,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教委召开了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提出了“长期坚持,努力搞好,逐步扩大”的教育援藏方针,肯定了“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援藏措施,要继续坚持下去,形成制度。要求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的工作,提高办学质量,重点要搞好西藏自治区内的教育。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决定再拿出4100万元支持西藏教育,并按计划3年内对西藏地、市、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中学校长进行一次普遍培训。

    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为西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创造了条件。从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召开至今的10年,是西藏教育史上发展最为稳定、健康、持续、快速的10年。这10年,西藏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尊师重教形成社会风尚,“科教兴藏”成为人们的共识,各行各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从教育中寻找出路和发展后劲的局面已经出现。这10年,西藏各项教育法规逐步完善,教育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教育发展目标更贴近西藏经济、社会实际。可以说,西藏教育已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条既切合西藏实际,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藏教育现代化之路已展现在眼前。

    1995年年底的教育统计资料表明,西藏全区现有小学3950所,在校学生25865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0%;有中学89所,在校生33009人;中等专业学校16所,在校生5730人;大学4所,在校生3736人;职业学校在校生750人,成人文化技术培训10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儿童1万人;内地办学在校生10222人。全区教职工总数达2.1万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区基本实现班班有校舍,人人有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教学设施趋于完备。各地、县建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100座,语音、计算机、电视、放像设备已进入课堂。小学学生辍学率、留级率下降,巩固率、合格率提高。

    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西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加了西藏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促进了西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特别是新一代西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正在摆脱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和落后生产方式的羁绊,以全新的时代风貌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崭露头角,在西藏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领风弄潮,给西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