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日山中伐木人

(作者:王松绍)
2004-05-21 00:00


    在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地区,由北往南绵延着美丽的孚日山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天的孚日山居民通过葡萄种植、林木开采,以及其他经济类作物的种植加工,大多已经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仅仅几十年前,孚日山人还在为争取温饱生活付出着艰辛的劳动。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阿尔萨斯农民当年的生活景况,阿尔萨斯法中友协的朋友邀请我们前往孚日山南端芒斯特山谷内一家叫做SCHLITTE的博物馆参观。这个词源自阿尔萨斯土语,法语字典上无法查到它的意思。经馆长解释才明白,这是一家伐木博物馆,SCHLITTE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一种特殊的运载木材的工具。

    孚日山林木丰富,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都是靠开采山上的树木为生。但如何将高山之上砍伐的木材运下山来,却是伐木工人面临的一个难题。这难不倒聪明的阿尔萨斯农民,他们就地取材,发明了SCHLITTE专门用来运载砍伐的木材。伐木工人首先用木头在山坡上搭建起类似铁路的下山轨道,再制成长达数米类似雪橇的木头小车,将一捆捆木柴整齐地堆放在小车上,运木人拉着小车,坐在轨道上,用脚一步一步地撑着前面的枕木,用反推力支撑着重达2、3吨的运木车,艰难而又缓慢地向山下滑行。根据山势高低,木制轨道长度在3-12公里不等。为了减小小车前冲速度,两轨间距离一般在30-40厘米。运木人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木鞋,在鞋底钉上铁钉,用以增加阻力,充当刹车的作用。但不少下山坡道陡峭,载满木材的车体重量太大,人力有限,小车在重量压迫下顺着下山坡道前冲,从运木工人身上碾过,造成伤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在中世纪晚期时就开始出现,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消失。每天早上,山区农民结队上山,伐木的伐木,运木的运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木材运下山后,则用来建造房屋,烧制木炭,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当年居民烧制木炭的模型。农民们把砍下的木材劈成小块,堆成柴垛,再在外面覆盖上泥土,贴上青苔,然后从里面把木柴点燃。柴垛慢慢燃尽,等冒出的烟雾变成白色的时候,就说明木头已经成为木碳了。

    据说,在今天的孚日山脉最南端的深山里,还有的地方在用着这种原始的方法运载木料。问为什么不用现代技术铺设铁轨,用轮车运载。答说:一是有的地方森林面积不大,建铁轨成本太高;二是有的山坡太陡,根本无法用铁轨运载。

    临离开时馆长让在纪念薄上写两句话。看看窗外色彩斑斓的秋山,再看看小镇上一幢幢美丽的别墅小楼,想想今天阿尔萨斯地区老百姓的富足宁静生活,提笔写下一句“幸福生活源自勤劳和智慧!”


(转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2003年2月8-9日版“旅欧札记”)